
11月10日,由省民革、省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25年“大健康・湾区行”公益大会在广州开幕。大会上,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大健康领域的热点问题分享观点看法,并就如何推动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开麦支招。
据统计,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指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不足、体重过低等营养不良情况得到根本改善,超重乃至肥胖的人群反而日渐增多。
一项基于对我国二十余万人群的大数据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超重。在赵文华看来,该趋势的出现与当前大众不平衡的膳食结构息息相关,即在饮食摄入上的高油、高盐、高碳水。她指出,实现膳食结构平衡健康,离不开个人、食物产业、政府等多方面的行动优配交易,“吃饭是最大的事,吃好饭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及分子生物学家张启发则列出一份健康饮食清单: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少吃红肉、加工肉以及添加糖类、精谷和淀粉性的蔬菜。他经过研究发现,长期单一摄入高糖易消化的精米白面,容易导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为此,张启发建议大众将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谷物作为日常食谱中的一道主食,其糖含量相对较低,营养丰富,具有促进肠道蠕动、提高抗氧化能力等多重健康效应,能够显著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
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研究专家徐涛同样注意到慢性病对国民健康的威胁。他指出,当前我国慢病患者超3亿人,并且受老龄化因素等影响,人数在逐年增长。如何有效预防慢性病?关键在于加强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在此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表现出色。
徐涛分享了自己和团队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呼吸疾病演进等方面的探索和尝试。他相信,在AI时代,新药的研发周期有望从十几年缩短到几个月甚至几周,一些曾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也可能被彻底治愈。
“我们用AI分析人血液中的微生物,对所患癌症类型的准确率可以达到81%至86%。”华大基因首席战略执行官梅永红介绍,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对个人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监测成为可能。“未来,我们完全可以将健康管理建立在一个完全数字化、个性化的技术基础之上,更加精准地守护个人的身体健康。”他说。
文字:南方+记者 陈嵘伟 汪棹桴
摄影/摄像:南方+记者 张冠军
剪辑:南方+记者 陈嵘伟优配交易
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